國內房市的「流動性陷阱」






1932年美國經濟大蕭條,民眾不相信股票債券、也不相信銀行,各銀行出現排隊擠提現金的人潮,狂熱的貨幣需求,使得貨幣當局不論供應多少貨幣,皆難以引導市場利率下滑。凱因斯在《一般理論》一書第15章談到貨幣流動性心理時,曾以1932年這段歷史為例,提出流動性危機的概念,而這一貨幣政策失靈的現象,後來被稱為流動性陷阱(Liquidity trap)。{ad-優質推薦:婚紗,  房屋,  台灣租屋網,  法拍屋,  591售屋網,  桃園婚紗)






在平時,中央銀行可經由貨幣供給的鬆緊來調控利率的走向,但是當社會心理出現巨大變化時,貨幣政策便難以奏效,1932年的美國,在恐慌的推波助瀾下,無論增加多少貨幣供給皆難以引導市場利率走低,傳統運用降息刺激景氣的策略為之束手,遂使得美國經濟難以復甦。





經濟社會所以會出現流動性陷阱,這是因為1932年美國的大蕭條已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,而是一個社會恐慌心理的現象,既是如此,用經濟政策來解決心理恐慌,自然是要失靈的。莊子說:「以有涯隨無涯,怠矣!」,同樣的,「以有限的貨幣供給追趕無窮的恐慌需求,怠矣!」,這個道理至為明顯。





這一陣子國內房價高漲,尤其是大台北地區房價更是漲得離譜,為紓解民怨,政府半年來採取的就是以增加房屋供給,來引導房屋價格下降的政策。純從市場供需的概念而言,增加供給來抑制房價飆漲,是有道理的,也合乎邏輯的。但事實上,這一增加房屋供給的邏輯至終可能就像1932年美國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一樣,最後全被強大的恐慌需求、投機需求吸收殆盡,非但抑制不了房價,反而為非理性的房市加滿柴火。





依相關統計,大台北地區不論是台北市或台北縣,這些年來的住宅存量持續增加,而且增加的幅度都遠遠超過人口成長的幅度,以台北市而言,十年來人口從265萬人降至261 萬人,但是住宅存量卻由82.7萬宅升至89.5萬宅,房屋增幅不可謂不大。





至於台北縣這十年來人口雖成長了8.4%,但住宅存量的增幅更高達14.3%,足夠滿足人口成長的需求而且還綽綽有餘。





很明顯,大台北地區的房屋價格上漲,問題不在供給不足,而是出在投機需求太強,而這樣的投機需求原本可以隨著全球金融海嘯而趨緩,但在政府振興房地產方案,4,000億優惠購屋專案貸款的挹注下,投機熱潮捲土重來,復以去年底適逢景氣回升,在公有土地標售屢創新高的激蕩下,如今非僅投機客追奔逐北,一般民眾也急欲跟進,依內政部的《住宅需求動向調查》,今年1月份民眾對台北市、台北縣房價的近期信心分數升逾150分(100分是指看漲看跌各半,150分顯示看漲者遠遠超過看跌者),預期之烈,為歷年少見。





在預期心理沸騰如斯,大台北房價問題已不是經濟問題,已不是用傳統供需道理說得通的問題,而是一個社會心理問題。1932年美國聯準會挹注貨幣供給,卻降低不了市場的利率,如今台灣增加再多的房屋供給,也難以抑制房價,雖然兩者分屬不同的市場,但其間的道理卻是一致的。{ad-優質推薦:台北辦公室出租,  台北房屋買賣,  台北工業用地,  桃園租屋,  湖口鄉房屋,  }





經濟學的道理在常態下,泰半能解釋的通,但遇到「非常時期」經常就難以解釋了,因為其間隱涵著高度的心理、文化、習慣、集體行為等因素,絕非單純的「增加供給」就能解決的。群體恐慌的心理如何形成流動性陷阱,而使得1932年的美國貨幣政策失靈,沸騰的投機心理同樣也可能使得今天吳內閣「增加房屋供給」的政策功敗垂成。平抑房價到底該從供給面著手?或需求面著手?答案已是不言自明,歷史經驗告訴我們:「增加供給,絕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萬靈丹。」





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llhous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